近日,2024年驻沈高校联席会议暨辽宁省驻沈高校与东北地区高校联席会议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指导,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承办。会上公布了沈阳市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院校评比结果,我校获“沈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院校”荣誉称号。
一直以来,学校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就业”“稳就业”的决策部署及辽宁省委、省政府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关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致力于做实、做细、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不断挖掘岗位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提升供需匹配度,完善就业创业平台,拓宽就业服务渠道,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高效的沟通桥梁。
“一把手工程”促成效
学校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督导指导就业工作。实施四级包干体系:领导班子包学院--学院领导包专业--专业教师包班级--毕业生辅导员包服务的工作体系,形成全员抓就业工作格局。学校出台了《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实施意见(试行)》《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鼓励专业教师更好地增强服务学生就业的能力。学校各级领导和专任教师、就业工作人员利用所有机会、挖掘所有资源,采用各种方式,如行业协会、校友交流、带队走访、邀请讲学、推荐实习生等积极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2023年6月,腾讯上海财经频道、中商网、安丘融媒等多家媒体发布资讯新闻,报道了我校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事迹,同时高度赞扬了我校深化校企合作,在党建联建、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等方面探索合作潜能,有效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一条链措施”强指导
学校认真梳理就业工作理念,对标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形成了“1433”就业工作指导体系,即明确了“一个”就业工作理念;构建了“四个”保障就业工作机制;实施了“三项”就业工作举措;夯实了“三全”就业工作基础。2023年11月,《中国教育报》以《构建“1433”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助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建设行业人才》为题,对我校“1433”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度报道,充分展示了我校就业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取得的成效。
“一系列服务”保就业
就业数据审查:针对就业数据动态监测及自查工作,完成省里要求的就业率周报、月报和国家信息上报工作,做好毕业生就业核查工作,对2023届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全覆盖式三次核查,累计电话随访7000余人次。对各二级学院就业督查工作,录入统计高等教育质量检测国家数据平台、全省绩效考核系统、完成2024届2929名毕业生资格审查工作,处理修改了700余条基础数据。
拓宽就业市场:2023年度发布用人单位信息及召开线上与线下各类招聘会共计近百余次,提供就业岗位18000余个,其中线上线下大型招聘会9场;中型招聘会3场;积极落实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累计走访企业86家,拓展就业岗位近千余个;带领部分24届毕业生参加省市区专场招聘会4场;利用学校就业信息网、云研就业平台不间断精准推送就业信息1000余条。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与新精英生涯(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组织55名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与北森生涯研究院合作,组织30名就业工作人员参与就业指导师培训。组织9名毕业生辅导员参加普通高校2023届毕业年级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作为承办单位,组织开展2023届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培训会,承担沈阳地区南片区的会议工作。
“一对一服务”暖帮扶
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对零就业家庭、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学校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精准帮扶,重点帮扶,优先推荐岗位。四年全程安排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发展性咨询、团体辅导,就业心理减压等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团体、个人,覆盖到全体有需求的学生。为139名困难毕业生申请就业创业求职补贴,发放求职补贴166800元;为87名学生申请校内就业见习岗位,为学生争取就业见习补助300150元。帮助学生解决职业规划、求职指导等各种困惑,组织学生参加辽宁省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重点做好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全程由辅导员对所带班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职业要求和职业定位开展工作。
此外,辽宁省教育厅授予我校辽宁省2022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等奖;辽宁省建筑土木学会授予我校2022年度优秀会员单位;中国教育在线授予我校2023年度最佳服务高校;2024年我校荣获辽宁省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优秀组织奖。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做好就业工作,持续推进“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强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完善特殊群体精准帮扶机制,加强分行业分区域就业市场建设,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指导处供稿)